《红岩》:罗广斌与一部红色经典的诞生
1961年12月,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《红岩》,至今已发行超过1000万册,是新中国发行量最大的革命历史小说。这部小说讲述了1948年至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,重庆“中美合作所”白公馆、渣滓洞集中营里,身陷囹圄的共产党人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的故事。然而
1961年12月,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《红岩》,至今已发行超过1000万册,是新中国发行量最大的革命历史小说。这部小说讲述了1948年至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,重庆“中美合作所”白公馆、渣滓洞集中营里,身陷囹圄的共产党人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的故事。然而
该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、中国曲艺家协会、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、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。作为首次举行的全国性曲艺院团汇演,本次汇演从年初便开始面向全国广泛征集作品,共收到各曲艺院团作品83个。经过专家遴选,最终27个作品入选。为期两天的汇演,不仅为观众带来
1965年7月,山城的暑气挟着蝉鸣扑面而来,高中毕业生彭云抱着准考证挤上南去的绿皮车,他的目标只有一个——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。年仅十九岁的他身材清瘦,体重不足九十五斤,鼻梁上一副旧眼镜。车过白公馆时,车窗外那片阴沉的旧监墙在阳光下闪着白光,同行同学小声感慨:“
而剧中主演们的穿着可以说是那个年代特有的印记。那个年代人们的记忆中。
过了两年,彭咏梧收拾行李那晚,油灯昏昏的,他说“等革命成了,就回来”,她没哭,把攒的鸡蛋塞进他包袱,看着他背影消失在巷子口,这一走,就是六年。
演出分为红船、红军、红心、红梅、红色、红土、红旗等七个篇章,通过歌曲、舞蹈、情景剧等艺术形式展现了14个文艺节目。
那一声问候,为近半个世纪的漂泊拉开帷幕。1946年初春,四川阴雨连绵,江竹筠把襁褓中的彭云交给谭政烈时,只留下一句嘱托:“只要孩子在,革命就有明天。”简单八个字,刻进三位母亲——生母江竹筠、养母谭政烈、祖国——的心底。
1980年香港茶餐厅,十岁小女孩指着报纸问沈醉:"爷爷,你为什么用竹签刺江姐?"餐厅安静下来。
在中国革命史上,有这样一位女性:她出身贫寒,童年历经饥荒、丧父、童工之苦;她以柔弱之躯扛起家庭重担,却在乱世中觉醒革命理想;她与爱人假扮夫妻深入虎穴,丈夫牺牲后毅然接过火种;她被敌人钉入竹签仍不吐一字,最终在黎明前慷慨赴死——她就是江竹筠,我们永远的“江姐”。
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市盐业历史博物馆,以“千年盐都”文化为切入点,江姐绝笔家书为主线,在燊海森林小学创新开设“校园思政课”,对少年儿童进行入队前红色教育。课堂生动讲解井盐凿井技艺、抗日献金运动,结合诵读江竹筠烈士绝笔家书、讲解江姐革命事迹,深入阐释盐工精神、革
在“六一”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,5月29日,自贡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市盐业历史博物馆、高新区社军局走进燊海森林小学,共同开展“童心向党 薪火相传 争做盐都好少年”红色宣讲活动。活动以自贡井盐历史为切入点,江竹筠烈士绝笔家书为主线,将盐都千年文化、红色革命文化与新
这张照片的背景是拍摄于1939年,此时19岁的江姐正在重庆读书,她身穿旗袍,一袭短发,目视前方,脸上充满了学生气息,但她的目光却十分的坚定。